Page 27 - 授信管理:法規制度與融資架構
P. 27

第 01 章│企業金融業務與信用評等制度




                                3. 藉著信用資料庫,強化客戶的信用紀錄

                                  Basel II 及 III 在世界各國推動以來,國際性的銀行漸漸地朝向標
                                  準法和內部評等法併行的制度邁進。但使用內部評等法,衡量企

                                  業金融業務的信用風險,須搭配至少 5 年的授信資料,若儲存 10
                                  年至 20 年的客戶資料,對估計違約機率、違約損失額與回收率
                                  (Recovery Rate)  的效果將可更佳。因此,透過信用評等制度,銀

                                  行可著手建立大量且長期的授信資料庫,除合理地估計借款客戶
                                  的信用等級,也能具體提升信用紀錄的管理角色,適時發揮監督

                                  功能。


                             二、大型企業適用之信用評分 (等)  表


                                  為使銀行辦理的信用評等更加客觀,銀行公會於 1987 年 6 月統一
                             制定「授信企業信用評等表」供金融同業參考,但容許個別銀行依照

                             業務性質,自行制定評估表格。為方便讀者瞭解,本小節除介紹銀行
                             公會的信用評等表,還利用大型企業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舉例說

                             明樣本公司的財務表現。銀行公會之信用評等表分為甲、乙兩種,甲
                             種適用於大型企業,評分比例為財務狀況佔 50 分、經營管理 30 分、
                             產業特性暨展望 20 分;乙種適用於中小型企業,評分比例為財務狀況

                             40 分、經營管理 40 分、企業展望 20 分。茲簡單析述大型企業之財務
                             狀況、經營管理,以及企業展望如表 1-1 所示:


                             (一)財務狀況構面 (佔 50 分)


                                  授信客戶的財務狀況,是由 (短期)  償債能力、財務結構 (即長期

                             償債能力)、獲利能力與經營效能 4 個子項目所構成。「償債能力」的
                             衡量指標,有速動比率與流動比率 2 項;「財務結構」以負債比率與



                                                                                               -15-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