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6 - 授信管理:法規制度與融資架構
P. 216

一、財務警訊的診斷方法


                            根據簡單的財務原理瞭解,一般企業的「稅前息前盈餘除以利息

                        費用的比率」(簡稱利息保障倍數)  若小於 1 時,該企業的「本期(年、
                        季或月)  損益」將可能呈現負值。若是項比率連續數期均小於 1 時,該

                        企業可能被投資者視為「財務困難」(Financial Distress)  的公司,敬而
                        遠之。但授信實務對於「利息保障倍數」設定的門檻標準可能更高,
                        尤其在面對高經營風險的行業,聯貸銀行團有時要求申貸企業的是項

                        比率至少在 3 以上。否則,不予核貸。另一方面,學理上強調,企業
                        的「每股市價對每股帳面價值的比率」(Market-to-Book Ratio)  大於 1

                        時,因為分子項目反映未來績效,分母項目又稱每股淨值,旨在描述
                        過去的經營成果,所以未來指標相對高於過去成果時,該企業即被視
                        為成長型的公司。同理,當「每股市價對每股帳面價值的比率」小於 1

                        時,此類企業常被視為衰退型的公司。

                            銀行承作授信業務,宜儘量挑選成長型的公司當作目標客戶,避
                        免貸放給衰退型的公司。不過,此項邏輯思惟在授信實務可能站不住
                        腳。因為授信管理須具備宏觀的「穿透力」與遠見,非在選擇目前

                        「最優良」(Best)  的完美客戶,而在尋找「最適當」(Optimal)  的潛在
                        客戶。銀行宜承擔合理的風險;也就是在信用風險限額下,融資給予

                        合適的借款客戶。蓋因「高風險、高報酬,低風險、低報酬」的效率
                        (Efficiency)  假說認為,最優良客戶凸顯的低風險,頂多帶來「正常報

                        酬」。唯有承擔適度風險,才有機會創造更多的利息收入,甚至賺取
                        「超額報酬」,此意味金融服務業的業務經營宜承擔適度風險,「不




                       -204-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