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0 - 銀行催收個案精選
P. 250

價金之交付不實,即謂該贈與或買賣係通謀虛偽成立。」(最
                             高法院 51 年臺上字第 215 號判例、48 年臺上字第 29 號判

                             例、86 年度臺上字第 3865 號判決參照)  為據,喻知 A 銀行應
                             就甲、乙間之「通謀虛偽意思表示」負舉證之責。

                        四、而買賣契約當事人間是否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係屬該當事
                             人間主觀心界事由,全存於彼等心中,實非他人可得知。A

                             銀行如僅以甲、乙二人為兄妹關係為「通謀虛偽意思表示」
                             之論據,並未提出任何足以證明甲、乙二人有何通謀虛偽意

                             思表示之實據時,審判法院輒以「民事訴訟如係由原告主張
                             權利者,應先由原告負舉證之責,若原告先不能舉證,以證

                             實自己主張之事實為真實,縱被告就其抗辯事實即令不能舉

                             證,或其所舉證據尚有疵累,亦應駁回原告之請求 (最高法院
                             17 年上字第 917 號判例意旨參照)。」為由,而駁回 A 銀行
                             所提之訴訟。

                        五、依前文最高法院號判例與司法院解釋見解,確認買賣關係不

                             存在之訴,係屬消極確認之訴,凡主張積極事實者應負舉證
                             責任,主張消極事實者不負舉證責任。如被告甲、乙主張其

                             買賣關係存在時,應由甲、乙負舉證責任,而非 A 銀行;然
                             在本案例之情形,審判法院則將舉證責任歸於原告 A 銀行。

                             同樣是訴請法院確認被告間買賣關係不存在,何以司法審判
                             實務上會產生如此不同的舉證責任分配?原因何在?

                        六、誠如法律學者吳光陸老師於其文章 (舉證責任之分配 (三) —
                             法律關係不存在之舉證責任,月旦法學雜誌第 62 期)中所

                             言:「……就舉證責任分配原則之通說,『凡主張積極事實
                             者應負舉證責任,主張消極事實者不負舉證責任。』及『主



                   244  ║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