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04 - 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銀行信用貸款的價值衡量與迷思
P. 404

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
                   社會上犯罪事件的手法,可謂千奇百怪,尤其是利用虛偽不實文件或人

               頭名義,向銀行詐取貸款的案例,在平面或電子媒體上,可說經常有所報

               導。而犯罪手法不僅是層出不窮,詐取銀行資金的手段,也是不斷的翻新。

               再者,詐欺犯以欺騙手法套取銀行資金,間接傷害了銀行股東與存款戶的權

               益。近年來媒體報導了如同「台版神鬼交鋒」般的詐貸、租屋養街友詐貸、

               空殼公司詐貸等等手法詐取銀行信用貸款,可說是無奇不有。犯罪者為取得
     銀行信用貸款的價值衡量與迷思 -  被害當事人的信任,除了製造多樣虛偽情境,以引導受害者進入圈套或騙

               局,更是藉由虛偽情境以騙取銀行的信任;甚至是勾結銀行員犯案或銀行授

               信主管對案情假象的迷失,而致遭詐騙者徹底瓦解了銀行的內部控制制度,

               進而傷害了銀行的聲譽。

                   金融犯罪行為的形成,除了可能因經濟景氣不佳,而使知識份子窮途末

               路鋌而走險犯案;或是以欺騙為慣行的前科犯、或博取同情的無業遊民,甚

               至是謊言套取利益的投機分子所引發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身處社會中的

               你我,在生活或工作上的每個環節與每個動作,總是需要小心翼翼的觀察與

               注意周遭人、事、物,以避免遭遇詐騙風險。作者認為,一個社會如詐騙與

               不說真話的人變多,不真實的事端更加頻繁,也就是說,社會中的互信功能
               已呈現瓦解跡象,甚至是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人文關係,也會因而停滯不

               前。相對於,因著人與人之間的信賴感逐為淡化,也將使銀行對客戶的信用

               判斷與評估更加保守,對國家與社會的發展,確有其不利之處。

                   當然,銀行在遭遇外在詐騙集團的欺騙或內部員工共謀違法的失職後,

               可能會在授信管理上更為「審慎」與加強審查力度,貸放成數也可能因而減

               低或更趨於嚴謹;致使其他真正需要資金的借款戶,也可能因審查時間拉長

               或准貸難度提高,致使獲准的貸款額度將被削減與被要求應具備條件增加。
               以下作者先舉兩個近年來信用貸款詐貸案例,說明其犯罪手法與銀行管理




         394
   399   400   401   402   403   404   405   406   407   408   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