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3 - 授信管理:法規制度與融資架構
P. 253

第 08 章│銀行與借款客戶的治理機制和社會責任




























                                  「授信管理」專書為何討論「治理機制」(Corporate Governance)?

                             簡單的理由是,銀行的風險權限與職權劃分架構,通常將「董事會」
                             當作授信案件最高的核決單位。董事成員在 9 人以上時,銀行還可設

                             置「常務董事會」,代行董事會的職權。台灣設置常務董事會的銀
                             行,常務董事除董事長外,還有兼任總經理、副總經理職務的常董、
                             一般常董與獨立常董,共計 5 人。實務上,常有非成文的做法,那就

                             是:除非與董監事有利害關係的授信案,需要納入董事會議程討論
                             外,為提高議事效率,或可能擔心「人多、意見多」,造成不必要的

                             阻力,「董事會」權限的其他授信案件都在「常董會」議決。因此,
                             銀行的控制股東只要掌握其中 3 席常董的表決意向,任何案件在投票
                             表決時,均可依照控制股東的個人私利與意志,為所欲為。回顧第一

                             次「金融改革」(Financial Reform)  推動的「258 政策」,主管機關期
                             待所有銀行在兩年之內,將「逾放比率」降低至 5%以下,「資本適足

                             率」提高至 8%以上。其原因乃是,金融改革之前的銀行,不論是地方
                             農會等基層金融,還是公營或民營銀行,均出現多家金融機構的逾放

                             比率介於 10%至 20%之間、有些甚至高達 30%以上的異常情況。此偏


                                                                                              -241-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