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 - 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
P. 16

一、楔子



                 關於信用衍生性(金融)商品(                  Credit Derivatives  ),兩位世界級赫赫有名
            的大師曾有著全然不同的描述。



                                               Instruments of Financial Stability
            性商品是「穩定金融市場的利器( 前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  )主席葛林斯班(         Greenspan  )指出,信用衍生  )」,使得美
                                                             1
            國對驚駭事件如          911  恐怖攻擊的衝擊更具抵抗力                。
                 另一方面,全球知名的投資教父華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  )卻形容信用衍
            生性商品為「大規模毀滅武器(                   Weapons of Mass Destruction  )」,在企業或產
                                               2
            業面臨危機時,讓投資人損失慘重                     。
                 兩人的評論真是南轅北轍。
                 其實,葛老是從制高點出發,他解釋:「信用衍生性商品如信用違約交換

            (  CDS  ;  Credit Default Swap  )、擔保債務憑證(              CDO  ;  Collaterlized Debt
            Obligation  )以及信用連動債券(            CLN  ;  Credit-Linked Note  )等,有助於美國經

            濟對一些驚駭事件的抵抗力;這些工具使得如美國能源巨人恩龍公司
            (  Enron  )、美國海底電纜公司(             Global Crossing  )、瑞士航空(        Swissair  )、英
            國鐵路基建公司(           Railtrack  )、世界通訊(        WorldCom  )等國際級企業破產的不

            良效應可以較為分散,因而對金融市場的衝擊不致發生巨大的骨牌效應。」
                 葛老進一步說明,譬如全球電信業在                     2002  至  2004  年間產生超過一兆美元的

            債務,其中許多債務無法履約;然而,由                        於許多債務經由信用衍生性商品移轉給
            不同的人承受,本來集中的風險因之                     分散,防止了銀行體系的崩潰(                  Prevented a
            Collapse in the Banking Industry  )。這些經歷給讓我們留下了一種印象:金融市

            場似乎已經具備了平穩、持續甚至是良性運行的特點。
                 這就是葛老所        謂  的信用衍生性商品在金融市場發                 揮  了穩定的效用。



                                                             縱
                                                                                        不致
                                                               然風險一
                                                          ,
                                 也
            承受甚  然而,有人 麼樣  的風險,  拋  出風險,就有人承擔風險,  在他可以承受的  範圍內  若  是承擔風險的人事前  旦  真的發生,  瞭  解他 也  究竟
            產生危機。       相反地    ,  若  是承擔風險的人事前          並未充    分  掌握  其所承受的風險,          僅  一
              2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