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7 - 授信管理:法規制度與融資架構
P. 67

第 02 章│消費金融業務與信用評等制度




























                                  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銀行成為「消費金融」領域主要的領航者。

                             平常,銀行倚賴個人及家庭提供存款作為資金來源,客戶有資金需要
                             時,前往存款的銀行告貸。消費金融的授信對象既然是個人及家庭,

                             這些對象的財務狀況可能受到疾病、失業及景氣的影響,盲目地承作
                             將使信用風險提高。且因每筆案件的借款金額不高,使得「消費性放
                             款」堪稱每萬元放款中,間接成本佔最高比率的授信業務。不過,消

                             費金融的客戶時常對於利息負擔缺乏警覺,金錢管理又不當時,無力
                             還款的案例屢見不鮮。有鑑於此,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 (簡稱「金管

                             會」)  於 2005 年 12 月 19 日發函各金融機構,明確規範「債務人於全
                             體金融機構之無擔保債務歸戶後之總餘額 (包括信用卡、現金卡及信用
                             貸款)  除以平均月收入,不宜超過 22 倍」。該項政策適時防止金融機

                             構的惡性競爭,避免浮濫擴張借款人的信用額度,造成金融體系的擠
                             兌 (Bank Run)  和恐慌 (Panic)。但此政策實施之前,濫發信用卡和現

                             金卡衍生的「卡奴事件」已使社會瀰漫著流離失守、家破人亡的悲
                             劇。為避免卡債風暴繼續蔓延,影響國計民生,金管會另於 2008 年 4

                             月推動「消費者債務清理條例」,期盼藉著更生與清算措施,鼓勵債


                                                                                               -55-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