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08 - 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銀行信用貸款的價值衡量與迷思
P. 208

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
               取作為銀行的客戶。銀行對剛進來的客戶,是以客戶的長像或穿著來決定是

               否該坐下來談、或是進一步與客戶建立往來關係。一般人的判斷,在接受與

               不接受客戶的抉擇中,往往可能會因而爭取到一個優質客戶,或是也許因為

               拒絕而讓銀行避開一場信用浩劫。第一次的想法與認知,往往是最直接與最
               不清楚的判斷,對客戶的體質與信用紀錄,往往不是表面看看就好。一個人

               或企業客戶,在配合銀行提供相關個人或企業資料之際,也許會據實以告,

     銀行信用貸款的價值衡量與迷思 -  也可能極盡所能的掩飾。因此,銀行該如何判別交易對象的真假與誠信,以

               確保融資是安全無虞,確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信用是金融市場發展的基石,借款戶信用資訊是否透明,影響的不僅是

               個別銀行的債權損失,可能影響所及的是金融市場的安定。若銀行與借款戶

               間一直處於資訊不對稱,銀行如無法釐清借款戶信用資料,將可能面臨信用

               風險;而相對於說不清楚個人信用的借款戶,也將無法獲取金融機構的同意
               往來。借款戶在道德與良心上如已迷失,將因隱瞞自身信用資料,而使銀行

               因借款戶的蒙蔽而產生無法履約的信用風險。因此,對客戶的徵信調查,基

               於認識你的客戶(Know You Customer)前提,在授予信用之初,確實掌握

               客戶現況與發展前景,持續維持授信品質,以防範可能損失及維持經營獲利
               是必要的程序。

                   台灣的銀行業在辦理企業授信時,會參酌徵信機構的資訊(如:聯合

               徵信中心、票據交換所)、公開訊息(如:公司年報或產業公會的統計數

               字)、信用評等機構的資訊(如:台灣經濟新報、時訊避雷針財務風險監測
               系統)、銀行同業間橫向照會、產業鏈的徵詢等資訊。也就是說,市場上的

               公開信用資訊管道,還算通暢;而僅管所獲資料與實際現況或許仍有落差,

               但於相互勾稽查證後,仍有其參考性。

                   一般銀行對借款戶之信用查證方法,除查詢聯合徵信中心的個人、企業
               信用資料或票據交換所的票據信用外,銀行對下列借款戶資訊所產生的疑




         198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