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54 - 活用財務報表-企業融資實務案例分析
P. 54

40



                        一、會計數字無法反映真實價值




                            會計基於會計期間的基本假設,為了符合配合原則,而採用權責
                        基礎入帳;此外,基於繼續經營假設,為使資訊具有可驗證性與客觀

                        性,通常以歷史成本入帳。這些會計的基本處理原則,使得會計數字
                        顯示的金額,並不代表在未來變現後可獲得的等額現金。例如每股帳

                        面價值與每股市價完全不同,應收帳款的金額也無法保證如數變現。
                        因此,以財務報表分析結果來評斷企業的真實價值,在基礎上有些不

                        足。


                        二、會計方法不同影響比較效度




                            雖然公司在編製財務報表時會依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但仍存在
                        自主的空間。即使相同產業的不同公司,也可能採取不同的收入、成

                        本及存貨等入帳方式,造成同業間的報表無從比較。例如折舊的提列
                        有直線法與加速折舊法等方式,直線法在每期提列相同的折舊費用,

                        但加速折舊法則依不同基礎,在資產購入的最初幾期提列較多折舊費
                        用,選擇不同會計方法將影響會計利潤,使不同公司失去財務報表客
                        觀比較的基礎。




                        三、評比標準選擇牽涉主觀判斷



                            分析人員必須先訂定一個評比標準,方能判斷該公司的某一項財
                        務指標是過高或過低,此時可能會牽涉到個人的主觀判斷。例如在進

                        行比較分析時,通常以同業平均水準做為同業比較的基準,但是要找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