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7 - 中小企業財務錦囊
P. 167

149






                             在此時已經逐漸由農業經濟型態轉變為工業經濟型態。
                                  這一時期的台灣正逐漸由農業社會邁向工商業社會。急速的工

                             業化,吸引了許多鄉村的勞力集中到都市,使得從事農業的人口減
                             少,城鄉差距也拉大。同時,由於外貿的發達,許多開在社區裡的

                             小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因人手不足,於是將一些加工性質的
                             工作發包給附近的家庭主婦,讓她們將工作帶回自己家中做,既不

                             需要廠房,又比較省工資。所以民國 50 年代的台灣社會,許多市
                             鎮出現「客廳兼工廠」的景觀。尤其謝東閔先生擔任台灣省主席期

                             間更大力倡導,讓許多家庭主婦亦與男士一樣對經濟發展有貢獻。
                                  我國在 40 至 50 年代經濟剛起飛,高等教育採菁英主義,若

                             小學畢業無意升初中或高中,或 9 年國教後若國中畢業後無意升普
                             通高中者,多直接進入職場或唸技職學校。早期學徒制拜師學藝 3

                             年 4 個月,出師後均有穩定工作及不錯之收入,但和老闆比起來,
                             會覺得當老闆收入比較好,而且覺得當老闆不難,自己也可以開店

                             當老闆,使得台灣的老闆也愈來愈多。但隨著國內高等教育採普及

                             主義後,年輕學子多選擇升學,從機會成本比較,年紀輕提早進入
                             職場創業的機會成本小,肯幹敢衝,即使失敗仍可以東山再起。而

                             近來升學主義瀰漫,大學畢業服完兵役已近 25 歲且機會成本增
                             大,而且逐漸喪失少年那種旺盛創業精神,也因而一些老行業老技

                             藝因年輕人不願意學而消失或失傳了,此係為順應我國經濟階段發
                             展及教育制度演變的結果。另隨台灣產業朝科技發展,反而在資本

                             密集科技產業方面創業者日增。而在經濟蕭條或金融海嘯期間,因
                             廠商相繼倒閉就業困難時,大家珍惜就業機會,對創業意願亦有不

                             利的影響。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