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抓住信用的價值與風險-銀行信用貸款的價值衡量與迷思
P. 7

推薦序                                             序




                   作者從信用(Credit)的「信譽 ( 榮譽 )、信心(信任)、保證擔保與被                                   推薦序

               接受程度」之形而上本質,剖析信用所反映出的「價值」與「風險」面向,

               亦從宏觀經濟之國家產業信用擴張引發的骨牌效應金融風險,到微觀結構

               之個體網絡互聯金融擴張所可能引發的信用風險傳染,多面向勾勒出信用

               的價值與信用風險的內涵。尤有甚者,作者將信用的抽象概念,依實務操作
               經驗與實例說明予以具象化,從質化到量化剖析信用,從信用內涵價值談到

               信用風險額度,從信用風險監測談到信用品質調控,從信用違約途徑談到信

               用的回復與重建,從憑據偽造與信貸犯罪的真實作法談到信貸洗錢與信貸

               舞弊樣態分析,身為讀者一路跟隨作者行文思緒的變換,逐步領會信用價值

               與風險交替的沿途景致,更常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細酌這種感受的產

               生,實在是來自作者在信用領域的深刻體驗與厚實功力。

                   在數位金融高速發展與網絡高密度互聯的當今,網路中的信用的創造、
               轉移之價值量測與風險分析,更應被視為像是水資源、發電系統、道路系統

               等基礎建設,對信用風險評量的深刻認知,不啻為數位金融時代最重要的叢

               林生存法則。本書由實務角度提出的多面向信用價值與風險辯證,恰成為這

               叢林生存法則形成的有力支撐。

                   環顧 J.P. Morgan 於 1912 年於美國國會作證時的證詞,信用創造的首

               要考量不是金錢亦不是資產,重點是借款人的“品格(character)"。

               而對品格的綜合判斷,則仰賴銀行家累積多年的經驗所發展出來的“工人智
               慧"。但要是借款人心懷叵測、蓄意詐欺,甚而利用其堂而皇之的政經地位

               匿蹤遂行其勃勃狼心,就算運用現今先進的多維數據感知、大數據分析、雲

               端運算與人工智慧之電腦程式監測與洞察,也難以保證掌握“人性"及衍生




                                                                                       I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