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NO.150銀行家雜誌
P. 3

Hank's                                                                                                編輯

     View                                                                                              手札






                  Ԑ̈ᎆ༸ʘܝd޶Ցٙึࣹ݊ڀ๕෗k

                            從     前年武漢肺炎的原始病毒株開始,全球遭受著一波波病毒變異株的凌厲攻
                                  勢,但人類也藉由公衛手段與疫苗藥物研發,來降低死傷重症,並希望早日
                            走出病毒陰影。
                              其中,低感染率與多次清零的成果,讓台灣的防疫被視為資優生表現,也提升了台灣
                            能見度與世界友誼。只是,去年底開始蔓延的Omicron變種株,高傳染率與低致死率的特

                            性,終究讓台灣做了與多數國家相同的選擇,開始走在與病毒共存的道路。在這個期待
                            解封的時間點上,如何擺脫昔日模範生心態,切實地看看國外在共存模式中,有哪些是
                            台灣的不足,應是現在最重要的工作。
                              正因為兩年多的疫情已大幅改變了各國的產業消費型態,如美國的銀行業,儘管社會
                            已經脫下了口罩,但金融消費型態卻已完全不同,大家更習慣使用網路銀行與聊天機器
                            人的零售金融服務,速度快又便利,至於大額貸款與重要財富管理業務也改採預約服務
                            型態,讓金融營業大廳只需留下一、兩個櫃台。
                              而疫後金融的另個展現,就在消費者行為本身,疫情促使金融科技打破使用習慣的最
                            後一哩路,也就是跨越那些X世代對於網路銀行的使用信任門檻(如同台灣的四、五年級

                            生終於不再去銀行刷存摺以求安心)。另外手機就是銀行的型態下,各具特色的個人化
                            銀行網路服務取得了市場認同,年輕世代改變了對大型金融機構的使用偏好,讓銀行的
                            品牌策略需要進行全新的思考定位。
                              金融生態的轉變,在這波Omicron疫情下的台灣,事實上也正切切實實的進行中。原來
                            銀行的第一線行員,一開始就成為病毒的首波攻擊對象,讓防疫工作成為沉重負荷,而
                            隨著臨櫃服務需求的消失,不論是消金或企金業務人員都開始被賦予更高的財富管理業
                            績,用來填補那些被網路服務取代的營業績效,變成了金融人員更大的工作壓力。

                              其實,不單單是金融業,疫後的旅遊餐飲業、醫療保健業等,在國外也都呈現出全新
                            「回不去了」的服務面貌。因此,如果疫後的準備仍只想利用既有的人力與設施,單單
                            調整業績目標設定,來期望回到原本的美好,那將是緣木求魚,最終將被疫後世界所拋
                            棄。相對的,唯有參酌國外經驗,及早採行組織與人力的數位轉型,規劃更新的企業商
                            務模式,才能回復企業成長動力,持續未來市場的獲利機會。
                              在疫情的黝黑隧道中,我們彷彿已經見到了光。而國外在與病毒共存的過程經驗,卻
                            也點出了台灣未來因應疫後世界的可能盲點。畢竟,在過去兩年間,政府與人民社會的
                            共同防疫努力,已經讓世界認可到民主社會的優質防疫可能,也為台灣全體人民爭取更
                            多因應疫後世界的時間。就經濟發展而言,接下來,各產業領導人該如何善用後進者的

                            優勢,借鑑國外經驗,全面重新思考布局,那才是台灣防疫成果最大的經濟果實。畢
                            竟,隧道之後,能不能真的像桃花源般的美好?正考驗各行各業企業主的智慧。




                                                                                    《台灣銀行家》雜誌總編輯



                                                                                           台灣銀行家2022.6月號 3







   1      5%     JOEE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