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 - 授信管理:法規制度與融資架構
P. 3

序





                                                             序







                                  德國哲學家黑格爾 (Hegel)  曾說:「歷史給人類的教訓是,人類
                             不接受歷史的教訓」。因此,銀行「授信管理」要步入正軌,須先具
                             備健全的法規制度。唯有紮實的法令規章做基礎,為借款客戶設置的

                             融資架構,才能在利息利潤與風險承擔上,創造雙贏的新局面。也正
                             因為此種思惟普遍獲得主管機關及金融同業的共識,使得授信業務被

                             視為決策流程最冗長、書面文件最複雜的傳統業務之一,其所接觸的
                             授信對象堪稱包羅萬象、應有盡有。例如,借款客戶涵蓋自然人與法

                             人,往來對象不拘微小型或中大型企業,授信產業除了傳統產業與高
                             科技產業,還不忘兼顧政府扶植新興產業的資金需要。所以涉足的授

                             信市場,從初期只有境內市場,逐步走到境外市場,甚至從國內擴展
                             至國外。在業務種類方面,由單純的表內「放款」延伸到「擔保信用
                             狀」等表外項目;過去每筆授信只顧放款金額與利差大小,目前要兼

                             顧信用等級與風險權數;原來只關心銀行同業推出哪些競爭利器,現
                             在還得留意票債券市場的變化與排擠威力。

                                  授信環境雖然詭譎多變,但「授信業務」畢竟是銀行運用資金的
                             主要途徑,也是最重要的獲利來源。為提高授信績效,金融同業仍透
                             過各種形式的產品與市場創新,積極開創競爭優勢。不過,銀行家數

                             過多 (Over-Banking)  導致的劇烈競爭,卻使台灣的金融服務業在授信
                             種類擴增與市場多元變化的演進過程,付出了慘痛代價。2002 年 7 月

                             的「第一次金融改革」,目的即在解決部分銀行企業金融業務居高不
                             下的逾放比率。2004 年 10 月 20 日雖頒布「第二次金融改革」,但相

                             距不久的 2005 年 10 月,台灣又爆發「卡債事件」,數家銀行的消費


                                                                                               -I-
   1   2   3   4   5   6   7   8